从“少林”到“少林IP”:一场文化资产的异化实验
发布时间:2025-08-01 01:20 浏览量:1
少林寺,早已是一个被精心包装的“东方神秘主义”IP。释永信,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推手,常被媒体描绘为“最懂品牌的和尚”“宗教界的CEO”。然而,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一直存在:当宗教场所系统性地走向资本化,它是否正在消解自身存在的精神根基?
但与此同时,少林寺是中国传统文化机构中,最早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性布局知识产权的先行者之一。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其商业化路径,它在商标注册、国际维权和品牌防御上的战略动作,已为所有面临“文化盗用”“符号窃取”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极具争议却无法忽视的范本。
丨从公共遗产到私人产权
少林寺的“少林”二字,最初只是一个地理标识和宗教场所的象征。
但自1997年起,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规模注册“少林”“少林功夫”“易筋经”“洗髓经”等系列商标、版权,覆盖食品、医药、服装、金融、科技等45个国际分类。虽然该公司2001年被吊销,但早年申请的商标全部转移到了少林寺名下。
2008年,释永信又成立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己担任法定代表人并持股80%,这家公司后来成了少林寺的“钱袋子”。其下属公司包括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涉足旅游、文化传播)、少林欢喜地(淘宝店运营文创产品)、少林药局(药品开发)等。
这一行为的实质,是将本属公共领域的文化符号,通过法律手段私有化。
此外,为了防止国内外“假少林”机构滥用其商标名称,积极采取全球注册策略,并清理侵权渠道。目前,少林寺仅仅国内商标申请,高达近千件。曾发起“少林寺牌火腿肠”,森马服饰的“少林功夫”联名款等维权行动。
在海外,少林寺自1997年以来,在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逾80个国家,申请并注册了包括“Shaolin”“Shaolin Temple”等核心商标,针对教育、武术培训、文化传播等多个服务类别进行法律布局。例如:
在美国,有官方海外分支机构(如 Shaolin Temple Cultural Center USA)持有相关商标,并用于武术教学和文化推广。
而这些行动表明,少林不仅在“走出去”,更在“守得住”。
丨少林IP宗教外衣下的资本操盘
少林寺的收入早已超越香火与布施。据公开资料估算,其年总收入超4亿元,其中:门票收入约3.5亿元;“少林欢喜地”淘宝店年销2300万元,主打“开光佛珠”“禅意手机壳”;还有开发禅茶、素饼、功夫等周边;游戏、影视版权费虽不高,但象征意义巨大;50余国设立分支机构,会员年费数百至数千美元不等,形成稳定现金流。
这套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将宗教空间转化为消费场景。游客不再是为了参禅礼佛而来,而是为“打卡”“买文创”“看武僧表演”而来。
释永信的精明之处,在于构建了一套“合规性外衣”:
· 设立“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由弟子代持股份,自己名义上退出;
· 公司章程宣称“利润不用于分红,全部投入寺院建设”;
· 所有重大决策“报备河南省佛教协会”。
这种“影子治理”模式,使得少林寺的资本运作既享受宗教的权威光环,又规避了宗教的戒律约束,并开始资本扩张路径:
· 郑州以4.52亿元购地,拟建“少林文化主题酒店”;
· 澳洲购入1.8万亩土地,规划“禅修度假村”;
· 投资大健康、金融、文旅地产,形成“少林系”资本网络。
· 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多设于唐人街或旅游区,课程以“功夫体验”“短期禅修”为主,收费高昂;
· VR项目“虚拟少林”,让用户“在线拜佛”“云点灯”,将宗教仪式简化为数字消费。
这些本质上是将“少林”解构为可复制、可消费的符号包,嵌入全球消费主义链条。
丨当“少林”成为IP,知识产权就是最后的护城河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少林寺的商业化路径,一个事实是:当“少林”是一个全球知名的IP时,它的生存逻辑就必须纳入知识产权的框架中重新审视。
在BIP看来,少林寺的“全品类注册”“防御性商标布局”“维权行动”,虽然常被讥为“佛门圈地”,但从法律角度看,却是一场极具前瞻性的自我保护。在“李鬼遍地”的国内外市场,若无商标保护,今天可能有上千个“少林功夫面”“少林禅茶”“少林武校”在消费这个符号。
文化传承者若想守住自己的符号,就必须先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提前布局、全面注册、坚决维权——
这是在符号战争中,对文化主权的最后捍卫。
THE END
素材来源:单个国家或联盟知产局/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