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

发布时间:2025-05-20 01:02  浏览量:2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上海弄堂里的少年到世界顶尖科学家,再到放弃美国优渥待遇回国效力,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一、童年与求学:埋下科学种子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钱均夫是教育家,母亲章兰娟精通数学和传统文化。3岁时,钱学森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他的数学老师认为他应学数学,国文老师觉得他该学中文,美术老师则建议他学画画,但钱学森最终选择了铁道工程,希望像詹天佑一样用铁路救国。

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钱学森目睹同胞伤亡惨重,毅然决定改学航空工程,立志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34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次年,他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

二、美国岁月:跻身顶尖科学家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9年又获得航空、数学双博士学位。他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破解了高速飞行中的空气动力学难题,使他28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二战期间,钱学森参与美国国防部多项机密研究,担任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人,协助冯·卡门完成《迈向新高度》考察报告,为美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基础。1947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当选全美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在美国科学界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决定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惊恐地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力量。我宁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1950年,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非法拘留,在特米诺岛监狱遭受15天非人折磨。获释后,他仍被软禁5年,一举一动都被监视。

三、艰难归国:五年抗争终圆梦

在软禁期间,钱学森转向理论研究,写出《工程控制论》这部奠基性著作。1955年,他通过一封藏在香烟盒里的信,向中国政府求助。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交涉,最终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为条件,迫使美国放行。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当船离开洛杉矶港口时,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消失的海岸线,轻声说:“再见了,美国。我不会再来了。”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开启了他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四、报效祖国:铸造大国重器

回国后,钱学森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1956年,他向国务院递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系统规划了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路径。同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主持研制中国第一枚导弹。

1960年2月19日,钱学森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1月5日,中国仿制的“东风一号”近程导弹试射成功,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4年6月,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成功组织了“两弹结合”试验,让中国真正拥有了核威慑能力。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牵头实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当《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时,他站在指挥台前,眼中噙满泪水。这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此后,他又参与组织了“实践一号”卫星、返回式卫星等重大工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晚年探索:心系未来与教育

1982年,钱学森从一线领导岗位退下,但他的探索从未停止。他转向系统科学研究,提出“大成智慧学”,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培养跨领域创新人才。他还关注农业和生态问题,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倡导在沙漠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将不毛之地变为沃土。

2005年,94岁高龄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六、家国情怀:大写的中国科学家

钱学森的一生,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多次婉拒美国的高薪聘请,放弃优渥生活回国;他将获得的奖金全部捐赠给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颁奖仪式上,他说:“我只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成为23位元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的逝世震动全国,人们自发前往送别。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写道:“钱学森是中国科学界的北斗星,他的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永远的钱学森

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的一生。他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国铸造了大国重器,用忠诚和担当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导弹技术到系统科学,他的贡献跨越多个领域,影响深远。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