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袈裟:释永信的“少林生意经”远超你的想象
发布时间:2025-07-30 04:15 浏览量:1
有些事情,站在山门前是看不出来的。
比如少林寺,香客络绎不绝,游客扶老携幼拍照打卡,门票80元,武僧表演另计,上香有标价,纪念品店摆满“少林功夫鞋”和“禅茶礼盒”,连寺庙大殿边上的香炉,都能扫二维码支付。
你以为这是个寺庙,其实它还是一家横跨文旅、地产、演艺、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商业版图。
一切的起点,是正在被调查的释永信,他是这场资本棋局的主导者。
从1998年注册第一家公司,到2022年将股权“归还”寺庙,他把佛门清净地变成了商业实验场,也把自己推上了如今的风口浪尖。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商业轨迹,从资产、地产、商标和法律四条主线,梳理少林寺的“资本真经”。
01 横跨近20家公司,投资近亿元的佛门商业版图02 最贵的香,不在寺里——少林寺曾进入4.52亿房地产03 IP变现的“少林模式”:佛门也开淘宝店,功夫也能做成手办04 这佛门生意,到底“合法吗”?4.1 寺庙的场地名头,不能拿去做生意4.2 寺庙可能也要缴税释永信搞商业,已经搞了几十年。
早在1990年代,少林寺就开始“试水市场”:办武校、搞演出,1996年注册官网,甚至把《易筋经》和“七十二绝技”搬上了网页,日均点击10万人。
1998年,他主导成立了中国佛教界第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医药、电商、出版,到文旅、茶叶,业务越做越广。
但这些往事年代久远,已难以考证,我们不妨从现在还能查到的工商资料,看一看少林寺的资产版图。
我们第一时间,绘制了释永信与少林寺,在资本最盛时的股权架构与商业版图,给到谱法365的会员律师普法获客。
2008年,释永信主导成立了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了少林寺所有商业活动的母体平台。
起初的股权结构很特别——释永信个人持股80%,释永乾10%,少林寺仅持股10%。
可以说,少林寺的大量佛门资产一度集中在个人手中。
释永信对此的解释是,自己是帮少林寺代持的,而且代持协议明确约定持股者对股份无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需无条件转回寺院。
在这样的持股模式下,释永信通过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近20家公司公司,投资金额近亿元,布局涉及文化、出版、旅游、演艺、茶叶、电商、医药、数字科技、大数据和海外项目运营。
其中大部分的公司已经注销,而且,2022年,释永信也正式从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退股,股权变更为中国嵩山少林寺100%控股。
这一系列变化,很可能与2023年施行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第四条有关: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宗教活动场所名义或者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影响力进行商业宣传,牟取非法利益。”
在过去,例如《宗教事务条例》的法规条例,对宗教组织的商业限制还不算特别明确,总有空子可钻。
但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第四条直接明确了不能用“宗教活动场所名义或影响力”进行商业宣传。
而“少林寺”,真是宗教场所。
监管趋严下,在释永信个人名头上,利用少林寺的名气去经营商标、控制资产,风险太高了。
而在那几年,还有一件和少林寺相关的事情,特别引人耳目——4.52亿进军房地产。
如果说“香火”是少林寺的传统收入,那这几年最值钱的一单,来自房地产。
2022年,郑东新区一块3.82万平方米的地块,以4.52亿元的底价,被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拿下。
这块地,规划建设文化演艺中心、国际酒店、文创园区,名字叫得高雅:“禅意CBD”。
而真正让人关注的,是背后的股权结构。
在今天即将发布的谱法365卡片中,我们重现了这个架构:
这不是哪家房企单干,而是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精巧的“穿透式控股”:
1、一层竞拍主体公司——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由河南铁投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持股51%(省属国企)
河南沅翰实业有限公司持股49%
2、二层持股公司——河南沅翰实业有限公司
由少林资管持股70%
3、三层持股公司——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4、受益人——释永信间接持有项目27.44%的权益
更细思极恐的是——这块地的注册资本,与拿地金额同为4.52亿元,几乎是为这笔交易量身定制。
项目最初被包装为“文化产业用地”,但从配置来看,五星级酒店、服务型公寓、文旅地产比重颇高。
虽然后来释永信实控的这一系列公司,已经于2024年退出了股东行列,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由其主导的资本操作。
更有意思的是,少林搞地产,并不止于国内。
2015年,释永信主导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花17.6亿元人民币买下1248公顷土地,准备建分寺、建酒店、建高尔夫球场。
佛法讲“缘起缘灭”,但这块地的故事,显然是精心筹划的“布局而起”。文化外衣之下,藏着的是标准的地产玩法。
“少林寺”这三个字,到底值多少钱?
答案可以从它注册的商标数量中找出来——截至2025年7月28日,少林寺共有614个注册商标,涵盖45个国际分类,从食品、服装、保健品,到洗发水、饮料、运动器材,几乎无所不包。
这其中,有防御性注册(防止被恶意抢注),也有商业化意图非常明确的,比如:
文创产品:功夫手办、少林香盒、佛珠挂饰
服装联名:与特步推出“少林功夫鞋”
游戏授权:《少林传奇》《少林武僧》等IP变现
电商直播:淘宝店“少林欢喜地”销售额破12亿,2021年释永信首次在抖音出镜,直播带货500万元起步
少林寺已经不是“卖香火”,而是“卖IP”——一个带有宗教属性的消费品牌。
维权也毫不手软。2020年,少林资管起诉森马服饰,指控其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使用“少林功夫”标签进行商业宣传并销售服装。法院最终支持了少林的商标专有权,要求森马下架相关商品。
如果说过去少林靠拳头打出名声,现在靠“商标注册证”来维权。
功夫不光能打,还能注册,还能收版权费。
“释永信被查”的一个关键点,是“涉嫌挪用和侵占寺庙资产”,也就是这些钱的归属和合法性。
那么,结合上面分析的这些产业以及法律规定,以下这些问题都是很可能被纳入其中的。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第四条直接点名了: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宗教活动场所名义或其影响力进行商业宣传、牟取非法利益。”
也就是说,不能打着“少林寺”的旗号招揽客户、谈投资、发授权,那就踩线了。
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些钱不是进了寺庙账户,而是转到了个人名下、代持公司里,账不清、税不报,那更麻烦。
很多人还在关注少林寺和释永信会不会有税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明确写了:非营利组织可以免税,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还得满足这几个关键条件:
必须从事用于公益或宗教事务;
收入全部用于公益或宗教用途;
不得对个人分配、分红、转移。
如果寺庙把这些收入拿去搞商业地产、直播变现,甚至流进了私人口袋,那不仅不免税,还可能涉嫌逃税。
而像少林寺这样的机构,文创销售、演出分成、电商店铺,年销售额动辄上亿。
这些收入到底算公益收入还是企业收入?该不该交税?交了多少税?一直都没人说得清。
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香火钱。
这些钱说白了就是香客捐的,属捐赠性质。但捐赠也要入账、有票据、接受监管。
现实情况是,有些香火收入是收现金、没记录;有些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私人账户收款;还有些干脆进入了旗下公司再转出。
这就可能会出现挂名慈善,实则公司运营;挂名佛教,实则房产开发;最后既避了税,也挪了公款的情况。
05结语少林寺的商业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功夫演出到IP授权,从香火钱到跨国地产,从方丈注册的公司开始,一步步铺展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版图。
这套逻辑,过去或许叫“与时俱进”,但到了今天,已然触碰到了制度的边界、法律的底线和公众的敏感点。
宗教讲“渡众生”,商业讲“利润最大化”,当这两者缠绕在一起,信仰的底色是否还保得住?当“少林寺”变成品牌,当“功德”与“营收”一起结算,社会还能对它维持多少信任?
这场调查是否会撕开更多内幕,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现代社会,修行不能脱离监管。身披袈裟,也要守得住规矩,理得清账本,交得起答卷。
这场风波背后,暴露的不只是一位方丈的商业布局,更是宗教、资本与法律之间的现实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