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寺庙生意经:供奉牌位一年最低1000元,交费即可无人审核

发布时间:2025-06-13 16:53  浏览量:26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寺庙本应是超脱尘世、静心修行、弘扬佛法的清幽之地,香烟袅袅间,僧人们晨钟暮鼓,一心向佛。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寺庙却逐渐卷入了商业化的浪潮之中,其经营模式和商业行为日益引发公众的关注和热议。这其中,寺庙供奉牌位的生意经,更是因其背后的诸多乱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20% 寺庙被商业化,经营模式多样

中国佛教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中国现存的 32600 座寺庙中,有 20% 以上的寺庙被商业化,超过 6500 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河南、四川等佛教文化盛行的省市。

门票曾是寺庙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以少林寺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主要收入来源于门票和香火,在嵩山景区的收入中占比高达九成。在门票收入的分成方面,少林寺仅能获得 30%,其余部分归港中旅和嵩山文旅集团所有。

2017 年,嵩山少林景区的游客接待量突破 350 万人次,一张普通门票售价 100 元,若包含讲解服务则需 200 元。按照这一数据计算,当年少林寺的门票收入达 3.5 亿元,其分成所得为 1.05 亿元。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坦言,在门票的定价权以及分成比例问题上,少林寺处于 “比较被动” 的地位。同时,他也多次强调,少林寺的门票理应取消。

香火收入同样不容小觑。据媒体报道,2018 年除夕夜,灵隐寺的门票价格从 30 元涨至 200 元,且通常限量 6000 张,曾出现过 2 小时左右便抢购一空的火爆场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往年除夕夜里前来烧头香的人数,峰值最高约在 8000 人左右。

若按照寺院最高峰值日 9 万人计算,每人香火钱以 50 - 100 元估算,相关收入高达 450 - 900 万元,毛利率更是可高达 50 - 60%。不过,自 2014 年起,由于环保、防火的考量,以及此前出现的天价香事件,灵隐寺最终决定借鉴北京雍和宫的做法,由寺院集中供应,每人免费赠送 3 柱香。

然而,并非所有寺庙都采取了类似的免费赠香举措,部分寺庙的香火收入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例如,2014 年浙江某禅寺佛像开光时,第一支上香的价格竟高达 11.8 万。

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2015 - 2017 年的三年间,香品生产销售在普陀山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 7.82%、8.39%、8.61%,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相应产品的毛利率更是高达 58% 以上,相比之下,招股书中重点提及的旅游配套服务业务占比却由 10.24% 降至 5.82%,下滑明显。

功德箱作为寺庙传统的捐赠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2014 年,潭柘寺功德箱事件遭到曝光。寺内一名僧人透露,寺内约 70 个功德箱中,写有 “广种福田” 字样的功德箱归住寺僧团所有,而写着 “功德箱” 的则全部属于景区。

经统计,写有 “功德箱” 字样的箱子多达 53 个,超过总数的七成。这意味着信众和游客投入这些箱子的钱,最终都成为了景区的收入。此外,在潭柘寺内还有六七处设有工作人员值守的收费项目,如较为有名的 “摸石鱼” 和 “撞钟” 等,收费方式同样是将钱款放入功德箱,每次收费 10 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临安昭明寺,早期该寺鲜有人捐香火钱。但在净空法师的点拨下,昭明寺取消了门票,并且进庙朝拜的信众皆可获赠书籍与光盘。此后,该寺一年的香火费收入就达到了一千七百多万。

法事活动在寺庙的经营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寺庙里的开光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出现了有的人连结婚证都拿来开光的现象。湖南省长沙市还曾邀请法师参加 “万人脱单大会”,旨在解救千万单身男女青年,现场还抽取了 “开光” 赠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寺庙基金会也逐渐兴起。几年前,上海玉佛寺向 “饿了么” 提供创业基金的新闻登上热搜。玉佛寺发起并捐赠了 1000 万 “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 举办创业大赛,“饿了么” 获得了十万块钱的全额贴息贷款。

2012 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 6 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宗教团体可依照《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的规定,申请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

大多寺庙基金会都以慈善为目的,比如玉佛寺的创业资助更偏向于慈善性质。寺庙将曾经获得的香火钱,为条件困难的创业者提供资助,但其并不参与分红。玉佛寺创立的基金会,大部分支出也仅用于公益事业。

根据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 2020 年的审计报告显示,基金会总资产已增至 2906 万元,当年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收入是 825 万元,而其 2020 年公益事业支出为 486 万元,总支出为 541 万元,公益事业支出占据了很大比例,其它支出则包括工作人员薪酬福利、行政办公等方面。

截至 2020 年,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累计资助项目 219 个,资助总额 2088 万元,资助项目横跨二十余个行业,如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广告传媒等。深圳市弘法寺成立的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主要开展抗震救灾、建桥修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扶持养老等活动。

静安寺也成立了百寺基金,曾与多家企业合作。如 2018 年,名为 “百寺公益” 的微信公众号提到,其将与小雨科技合作,后者是一家为寺院、法师、信众提供多种弘法工具与专业服务的公司。合作后,小雨科技将每年年度纯利润的 15% 捐赠给百寺基金,支持弘法事业。

近年来,寺庙文创产品也成为了寺庙商业经营的新亮点。一些寺庙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在上面售卖寺庙周边及文创产品。

例如,杭州法喜寺、灵隐寺都有自己的文创产品,部分价格较为亲民,甚至在过年期间,会免费赠送寺庙自制的日历、对联,信众只需支付邮费,即可免费寄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然而,也有部分寺庙的文创产品价格高昂。如静安寺小程序显示,一份捐献塑像、建寺功德最高可达 9000 元,且购买数量上不封顶。静安寺售卖的开光法物,价格更是令人咋舌,一座释迦摩尼佛铜鎏金座像需 1.98 万元,一块山宝银币需 1.68 万元。

书画售卖也是部分寺庙的收入来源之一。《人生三百岁 —— 星云大师传奇》这本书中提到,上世纪 90 年代,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就已被卖到 “10 万新台币”,前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两天下来,收到了近千万善款”。

2014 年 10 月 8 日,在北京举办的慈善之夜拍卖会上,星云大师的作品《不忘初心》被万象集团鲁女士以 500 万元人民币拍得。书中还记载,马云曾在一次慈善拍卖会上,以 368 万元人民币拍下星云大师的一幅字。

供奉牌位乱象

在寺庙的众多商业项目中,供奉牌位这一业务近年来备受争议。供奉牌位在传统佛教文化中,本是信众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为在世之人祈福的一种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然而,如今这一传统的宗教行为却逐渐演变成了部分寺庙盈利的工具,背后的乱象丛生。

在上海静安寺,提供牌位供奉、法会、功德、香茗等多项服务。寺内的牌位供奉价格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各种不同类型的牌位,价格从 50 元 / 天到 2000 元 / 年不等。

更为关键的是,在静安寺供奉牌位的流程极为简单,只需交费即可,供奉人无需到现场,寺庙方面也没有任何审核程序,只需要供奉人提供姓名即可。静安寺小程序显示,静安寺供奉延生禄位、往生牌位的价格为 2000 元 / 年,七七牌位需 50 元 / 天,水陆法会内坛莲位则需要 5000 元 / 次。

在法门寺,供奉牌位的价格约为 1000 元 / 年左右。若信众需要在初一和十五随堂参加法会,价格将上涨到 2000 元 / 年。

2022 年 7 月 21 日,网上曝出南京玄奘寺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的牌位这一令人发指的事件,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同时,有游客表示,在该寺庙中供奉一个牌位要花费 3 到 5 万元不等。

这一事件将寺庙供奉牌位背后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商业利益驱使等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实际上,寺庙供奉牌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为阳上人消灾祈福的牌位,名为延生禄位;另一种是为已故人立的牌位,名叫超度莲位。在一些商业化严重的寺庙中,利用信众对牌位供奉的信仰和需求,将其作为赚钱的手段。

有的寺庙一年一个牌位收费 1000 元,这还算是价格较低的,而在某些地方,一个月的牌位供奉费用就高达 1000 元。如此高昂的价格,与牌位供奉原本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严重背离,让人不禁感叹寺庙商业化的程度之深。

少林寺的商业帝国

提及寺庙商业化,少林寺堪称典型。作为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在商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缔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其产业链之复杂,涉足领域之广泛,令人惊叹。

早在 1982 年,电影《少林寺》的爆红,为少林寺的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少林寺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商业版图。1996 年,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之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便极具前瞻性地创建了少林寺网站,比腾讯、阿里的创办时间还要早。

释永信在网站上发布了《易筋经》《洗髓经》等少林武功秘籍,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获得了超过 10 万的日均点击率,在互联网传播的初期便成功抢占了流量高地。

1998 年,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被视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家公司(目前该公司处于注销状态)。

据少林寺官网介绍,其核心任务是保证 “少林”“少林寺” 品牌保值升值、永续发展,直白来讲,就是版权保护。此后,少林寺的商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9 年 11 月,释永信率少林武僧团来到英国白金汉宫,参加英国皇家综艺晚会,一行人还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

据报道,少林武僧团每年都要出国去十多个城市表演,极大地提升了少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少林寺的商业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基础。

为进一步拓展商业版图,少林寺先后砸下 17.6 亿元,在澳大利亚的肖尔黑文市购买了一块占地 1248 公顷的土地,计划建立少林寺分寺、少林寺功夫学院,甚至规划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四星级酒店,这一举措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如今,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少林寺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门下洋弟子多达 300 多万人。在国外,少林寺的收费模式也入乡随俗,采用会员制的形式,按小时收取会费。

2002 年,少林书局成立,随后出版了《少林功夫》《少林功夫文集》等书籍;2003 年,少林药局成立,并先后推出少林出品的活络膏、灵芝茶等药品;同年,少林寺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获得 38 万元知识产权出让费。

2008 年,少林寺上线淘宝店 “少林欢喜地”,售卖商品包括修禅练功用品及迎合年轻人的创意物品等,展现出了极强的与时俱进能力。也是在这一年,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少林寺正式成为 “专业投资人”,先后投资了 16 家公司,其中最大的单笔投资金额达到 1600 万元,投资总额将近 8000 万元。

2020 年,少林寺因以侵权为由要求森马下架相关商品而登上热搜,人们这才惊觉,嵩山少林寺申请的商标竟已超过 700 个,涉及少林禅茶、少林素饼、出版公司等各种生意。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火爆,少林寺的个人 IP 账号也纷纷涌现,少林寺弟子释延淀、释延高的粉丝量都已经超过了 400 万。2021 年底,少林寺干脆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南少林大数据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然而,少林寺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争议。2007 年,新民晚报曾报道称,在少林寺大雄宝殿台阶下有个 “明码标价” 的卖香处,最低 400 元一柱,最高价 10 万元一柱,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行为引发了公众的质疑。

2008 年 11 月 24 日,少林寺与昆明市官渡区政府在少林寺藏经阁签约,约定少林寺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四所古刹进行托管,期限为 30 年。这一合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少林寺的品牌植入和文化产业布局,但也引发了关于寺庙商业化过度、宗教属性被弱化等方面的争议。

2009 年底,少林寺要上市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按照少林寺的说法,是登封市联合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共投 1 个亿,成立 “港中旅 (登封) 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试图把少林寺门票经营权等运作上市。

尽管上市计划因争议过大而作罢,但合作确实达成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门票收入分成和分工管理等问题,导致港中旅、嵩山景区管委会和少林寺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

公开资料显示,少林寺贡献了嵩山景区九成的收入,但在门票收入分成中,只有 30% 归少林寺,少林寺曾以多种方式抗议嵩山景区管委会及港中旅拖欠门票分成,并将嵩山景区管委会告上了法庭。

自 2015 年开始,释永信多次被举报非法持有河南少林无形资产股份,侵占高香收入等问题,虽然之后被证明查无实据,全属造谣中伤,但舆论的质疑声并未因此平息。

寺庙商业化的影响与反思

寺庙商业化的现象日益普遍,其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适度的商业化可以为寺庙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寺庙通过门票收入、香火钱、法事活动等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寺庙建筑的修缮、维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部分寺庙将资金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如上海玉佛寺的创业基金资助项目,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一些寺庙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

然而,寺庙商业化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过度的商业化使得部分寺庙偏离了其原本的宗教属性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在供奉牌位这一业务上,价格高昂且审核缺失的乱象,不仅伤害了信众的感情,也亵渎了宗教的神圣性。

像南京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这样的事件,更是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引发了社会的公愤。

对于少林寺这样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寺庙,虽然在商业拓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其过度商业化的行为让人们对寺庙的 “出世” 与 “入世” 产生了困惑,传统的宗教形象受到了冲击。

寺庙商业化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宗教场所本应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当商业利益过度侵蚀宗教领域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护宗教文化、维护宗教场所的神圣性与合理利用商业手段促进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寺庙经营活动的监管,规范其商业行为,避免出现类似南京玄奘寺供奉牌位这样的严重事件,确保寺庙的经营活动在合法、合规、符合宗教教义和道德规范的轨道上进行。

只有这样,寺庙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心灵慰藉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