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持股权,架空少林寺?开豪车戴千万佛珠,释永信资本扩张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1 03:12 浏览量:1
少林寺除了出家人还有什么?还有一位穿着袈裟研读NBA的CEO住持,以及一个影响堪比迪士尼的全球化商业帝国。
少林寺的商业化开始得非常早,自1984年释永信担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起,30年间,他投资创立了18家股份公司,还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名注册少林寺相关商标超700个,业务横跨文化传播、医药健康、食品生产、地产开发、茶业贸易等多个领域。
他曾斥资4.25亿元购置土地,更令人意外的是,少林寺设有海外事业部,一炷香售价最高达10万元。
其综合收入堪比上市公司,一度计划上市,释永信本人也成为世人皆知的“寺庙CEO”,是首位攻读MBA的寺庙住持。
问题在于,在宗教戒律、商业法则和监管部门三者夹击下,释永信一介出家人是如何将少林寺如此广阔的经营版图稳稳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关键动作是2008年成立的河南少林无形资产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最初股东为三人:释永信占股80%,释永松占股10%,释永钱占股10%。
对外均以该公司名义进行投资,旗下18家分公司通过具体经营业务盈利,成功将“少林寺”IP完美变现——一炷香起步价500元,最高拍至10万元。
为何少林寺无形资产公司的股东是三位自然人?少林寺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寺庙不具备法人资格,无法成为股东,只能由僧人代持。
为此,寺内专门出台《关于由少林寺内部人员代少林寺持股的规定》,通过内部投票确定代持人,随后出具《代持承诺书》,明确不收取报酬,盈利归少林寺所有,代持人去世或离开少林寺时交还股份。
当其他分公司股东签署承诺书时,媒体提问:作为母公司股东的释永信、释永松、释永钱三人是否签署了该承诺书?少林寺未予回应,仅表示寺内有寺规戒律。
这一独特的股权架构设计,成功将“少林寺”这一古老名称从宗教场所转化为商业公司资产。
对外,作为代持大股东的释永信不受他人管理,公司经营由其一人决策;对内,寺规戒律由住持释永信掌握,代持事务处理仍由其决定。
佛法约束不了商业,商业也影响不到佛法,仿佛跳出三界之外,身处五行之中,释永信却踩中法律真空地带,实际掌握少林寺无形资产,得以名正言顺推进商业化。
从专注少林文创的少林文化传播中心、传说中的少林武僧团,到少林书局、药局、少林欢喜地杂志社、少林香堂地产公司,各类机构应有尽有,许多布局确实颇具远见。
2008年,少林寺开通官方淘宝店,销售禅修用品及少林元素文创产品;2009年,在中国大陆新建首个少林寺文化中心总部。
此后,又在中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等地设立分寺,并曾获英国女王等多国政要接见;加之欧美功夫爱好者、明星网红前往少林寺朝圣,出海之路十分顺利。
2011年,少林旗下子公司传出上市消息,但因舆论压力搁置。2012年释永松去世,其名下20%股权转至少林嵩山少林寺主体,但释永信、释永钱仍为大股东。
至此,18家以“少林寺”命名的分公司及少林寺无形资产,似乎真正成为释永信个人资产,少林寺主体反成小股东。
另一方面,在释永信运作下,2017年少林寺全年旅游接待量突破350万人次,再创新高,其对少林寺资产的掌控力进一步增强,运作更趋大胆。
其一,如开设分公司般创办少林寺下院超40家,北至天津、南至云南,释永信通过重建、接管、托管等方式整合多座破败寺庙,助力少林寺快速扩大影响力,提升商标商业价值;其二,如迪士尼般开展商标维权诉讼。
2020年,服装品牌森马在设计国潮商品时使用“少林功夫”字样,被少林寺起诉。森马辩称“少林功夫”属传统文化,应归全民所有,最终仍败诉。
最终,随着影响力与品牌控制力持续扩大,2022年,释永信控股的铁松科技以4.52亿元高价竞得郑州郑东新区商业地块,计划建设集演出、酒店、商业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此时人们方才惊觉,这位身披袈裟的方丈已成为手段与影响力不逊于迪士尼的地产大亨。
《黑神话:悟空》中金池长老CG截图
无论如何,保护少林寺名誉无可厚非,以商业手段维护传统文化亦无过错。正如释永信创办时所言,要保证“少林寺”这一中华千年品牌保值升值、永续发展。
但其声称月薪仅700元,却以私人名义长期控制少林寺无形资产,身着16万元云锦袈裟,佩戴估价千万的小叶紫檀佛珠,乘坐寺庙名下十余辆豪车出行,所谓“保护少林寺”在世人眼中成了“皇帝的新衣”。
任何游客都能看到,少林寺早已不再是佛门禁地,而是处处充斥铜臭,最终损害的仍是“少林寺”这块千年古刹的招牌。
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