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版权费争议,释永信开口向周星驰张纪中索赔 “少林”成影视禁词

发布时间:2025-07-31 20:18  浏览量:1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周星驰那部家喻户晓的《少林足球》,居然在国内拖了二十多年都没上映过!原因不是剧情问题,也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少林”这两个字,得交钱!

事情要从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说起。别看人家穿着袈裟,一脸慈眉善目,搞起生意来那可是一个比一个精明。从90年代开始,释永信就悄悄把“少林”两个字注册成了商标,而且是一注册就是706个品类,涵盖影视、餐饮、房地产、服装、玩具、甚至连卖煎饼果子的摊位都不能随便挂上“少林”二字。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影视圈的导演、编剧、演员们,是最先“踩雷”的。

张纪中在拍《倚天屠龙记》的时候,剧本里少林寺戏份多得不行。毕竟金庸小说嘛,哪个能少了少林寺那群“方丈高僧”?结果剧还没播呢,释永信那边就发来“要钱”的消息:用了“少林”两个字,要付版权费。

一听这事儿,投资方当场傻眼。剧都拍完了,预算也花光了,这时候再来一笔版权费?张纪中一拍脑袋,把“少林寺”全改成了“僧人派”。配音师熬夜连轴转,主演邓超更惨,自己掏钱进录音棚,一录就是一周,连黑眼圈都熬出来了。

观众一看,“僧人派”?这啥破门派?土得掉渣!

张纪中吃了亏,后来的于正干脆直接避开。拍《笑傲江湖》时,剧组痛快把少林寺改成了“金顶灵鹫寺”。名字听着就有点“江湖快餐风”,编剧组为了圆这个门派设定,翻遍古书做功课,熬秃了三个编剧头。

观众一脸懵,谁听说过“金顶灵鹫寺”?武侠剧里没有少林,感觉像喝汤不放盐,哪哪都不对味儿。

最刚的还属周星驰。当年他拍《少林足球》,那可是情怀满满,创意爆棚,电影全球票房一路飙升,直接冲到亚洲冠军的位置。可就在准备在内地上映时,释永信站出来说话了:“‘少林’两个字用了,要么改名,要么交钱。”

周星驰直接炸了:“少林寺是中国文化,不是你个人的财产,凭什么收钱?”

释永信也不惯着,立马发律师函,要求改名或者下架。星爷摆明不回消息,不理睬,电影就这样卡在审查线上,至今都没在大陆正式上映。

电影海外狂赚几个亿,内地观众只能看盗版。网友气得直说:“堂堂少林寺,成了生意场,搞得我们连自家文化都不能看?”

你以为影视圈都跟释永信硬杠吗?那还真有个“例外”。

2011年的《新少林寺》,片方乖乖交了版权费,释永信还带着僧团站台宣传。电影里连反派都洗白成了正面人物,摆明就是给少林寺打广告。但观众不买账,直呼:“这电影成了宗教宣传片了吧?”

那年释永信风头正劲,满世界推广“少林文化”。但这个“文化”,怎么看都像一个企业品牌。

别看寺庙外表古色古香,里头早就换了玩法。

释永信一手打造的“少林寺企业集团”,旗下管着无形资产公司、旅游公司、电商平台,业务范围从旅游门票、功夫表演、禅修课程到海外投资、房地产开发。

2009年门票收入1.2亿,2019年涨到4.3亿;禅修项目三天收8800元,2019年就挣了1.8亿;2022年更是花了4.52亿进军房地产。连澳大利亚都规划了建少林高尔夫球场和四星级酒店的项目。

“宗教迪士尼”这个称呼,不是白来的。

表面看寺里风生水起,可底层僧人依然住着铁皮屋,武僧团的小伙子每天练十小时拳,出国巡演时累得飞机上瘫倒,电商直播的师兄凌晨三点起床备货,对着镜头还得强颜欢笑:“阿弥陀佛,欢迎结缘。”

钱到底去哪了?这问题,没人能说得清。

释永信说注册商标是为了“保护少林形象”,可事实是——连“光明顶”这种金庸小说里的地名都被他注册了。

影视人苦不堪言,普通商户也中招。有家小吃店用了“少林包子铺”四个字,被告了。还有人做T恤印了“少林功夫”,也收到律师函。

这下网友坐不住了:“这是文化还是专利?少林俩字还能不能随便说了?”

2020年,少林寺还和森马服饰打起官司,成功让对方商品下架。这下所有人都清楚了:碰“少林”,先过释永信这关!

7月27日,大新闻炸出来了:释永信因挪用资金、违戒,被多部门联合调查,佛教协会也注销了他的戒牒。

这下网友炸锅了:“原来真是贪得无厌!”

释永信一倒,整个“少林商标帝国”也开始摇晃。他旗下关联的5家企业注销,还有3家也在走程序。接班的印乐法师压力山大,每天七八个会议,头发白了一大把。

坊间传言,政府正在接手管理少林寺,有可能重新审视“少林”商标策略。如果继续走“万物皆可少林”的老路,那影视圈估计还得绕着走。

网友评论

河南的十三香不也是这样?十三香原本是河南传统调料,就像五香粉、糖葫芦、吹糖人等很多民间小贩都会做沿街或集市上叫卖,但被王守义注册商标后民问其他十三香都不能卖了,就连陕西宝鸡有家十三香饭店都开几代人了都被告侵权

释永信并非某些人口中的商业奇才,只是比一般人贪婪且脸皮厚而已,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没有释永信就没有少林寺的今天,那个时代背景,换任何一个人做方丈都能把少林寺发扬光大,是少林寺成就了释永信。

得亏他注册的是一座庙,要是把万里长城,长江黄河注册了,全国人民都得给他钱。

有些东西很奇怪,注册商标本来是为了保护,结果成了某些人谋利的工具,商标局有没有助纣为虐的嫌疑啊?群众的大众的成了私人的。我能不能把所有地名、蔬菜水果注册一遍,谁使用都得付费

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导演干脆放弃“少林”元素。有人用“嵩山古寺”代替,有人虚构门派,就怕一不小心被索赔。看似是维权,其实是文化逐渐被隔绝在观众之外。

日本的少林拳法联盟,明确表示不收授权费,强调“武术文化应当共享”。一对比,中国这边的“文化买卖”,确实有些过火。

问题来了:当文化变成商标,少林寺还是那个少林寺吗?将来还能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熟悉的“少林武僧”?还是只能看“金顶灵鹫派”打拳练功?

这事儿,不是一句“合法维权”能说清的。影视圈的人现在只剩一句话:谁敢再提“少林”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