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厂房、仓储:拆解中国品牌出海线下选址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05 01:52 浏览量:1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Mid Valley Southkey商场一层,海澜之家的门店静立在香奈儿与祖马珑之间。门店里,一件基础款T恤标价约120马来西亚林吉特(折合200元人民币)——同样的商品在国内仅售68元,令人惊讶的是,马来西亚消费者欣然买单。
这不是毫无逻辑的孤例,而是一幅正在全球铺展的商业图景:更多中国品牌正以“高溢价策略+顶级商场卡位”的组合拳,在线下渠道重塑国际市场的价值认知。
从名创优品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惊艳亮相,到SHEIN依托全球智慧供应链仓网实现的极速配送,他们的每一个“落脚点”,都在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赢得关键筹码。
01中国出海品牌的线下突围路径就目前来看,在海外线下布局的征程中,众多中国品牌成绩斐然。
与海澜之家同在服饰领域的森马,在东南亚推行“Family Concept”大店模式,店铺面积大多在500㎡以上。UR则在曼谷的One Bangkok Mall开设了3000㎡的超级旗舰店,还针对本土市场的热带气候开发了专供款服饰,占比达30%,精准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
潮玩领域的泡泡玛特堪称文化输出的典范,其核心IP Labubu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其与招财猫元素的融合限定款在日本官网发售时7分钟即宣告售罄,在伦敦则因消费者抢购情绪过热宣告停售。通过快闪店、潮玩展等形式,泡泡玛特成功渗透欧美日韩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其美洲营收更是实现了同比895%-900%的惊人增长。
名创优品也战绩斐然: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门店数量达到3213家。它依托高流量商圈、结合本地化选品(如在东南亚设立防晒用品专区),极大提升了品牌的本地渗透率与全球影响力。
在物流服务商领域,2024年,乐歌海外仓营收达到24.23亿元,同比增长154.76%。面对美国电商渗透率提升以及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出海的趋势,乐歌前瞻性地在美国核心港口周边购置约5000亩土地(约合333.3万平方米),计划建造约150万平方米的海外仓,进一步完善跨境物流体系。
这些品牌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以及合理的线下布局,不仅实现了营收的高速增长,更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让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尊重。
02海外卖家线下选址的底层逻辑事实上,当中国品牌跨越大洋,在海外线下渠道的棋盘上,无论是开一家线下门店、还是入驻大型商超,或是前瞻性建设海外仓,第一步的“落脚点”选在哪里,往往决定了后续征程的成败。
仲量联行华南区产业与物流服务部总监张宁分享道:“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根据其业务模式和需求的不同,在选址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她总结了四个维度:
·平台卖家初期轻装上阵,出于成本上的考量,他们倾向于“借势而为”,主要依赖平台仓储。“选址”对他们而言,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平台资源:哪里的平台资源强大,哪里就是他们聚集的方向。
·独立站卖家更注重品牌曝光和用户体验,因此在线下门店的选址上,会更倾向入驻人流量大的商圈或者购物中心;其中小型的仓储设施也会以核心城市为圆心,再周边区域辐射布局。
·品牌出海企业需要兼顾品牌形象和供应链效率,所以会选择高端商圈进行品牌露出;同时,出于对效率的考量,其制造基地会靠近原材料产地以及供应链集中的区域;此外,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招商考量同样影响品牌出海企业的选址决策。
·物流服务商的选址首要考量是转运效率,所以更倾向于靠近交通枢纽,比如港口、机场;当然,“成本”本身也是一个决策点。
值得注意的是,张宁在对话中谈到,平台卖家——尤其是中小型卖家基本上不会直接做选址的动作,但是当这类卖家规模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就会向品牌卖家靠拢。这时,线下渠道网络的构建和选址的重要性占比就会大幅提升。
以消费电子行业龙头安克创新为例,其起步于亚马逊平台,逐步拓展线下渠道。2024年,安克创新的线下渠道实现营收71.09亿元,同比增长36.72%。这离不开前瞻性的线下布局:
在东南亚市场,安克创新在全区域新增多个城市的市场覆盖,实现渠道网络大幅升级,并成功入驻多家核心商超连锁系统(如泰国的MAX、新加坡的Challenger、马来西亚的All IT Market),多渠道的渗透显著提升了品牌的市场触达与消费者可见度,有效助力全球化商业布局。
为应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挑战,安克创新还通过在东南亚区域内优化供应链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
03建厂从本土化合规到政策壁垒的选址挑战当话题转向海外建厂选址,张宁的语气严肃起来:“这已不仅是成本考量,更关乎到市场准入的规则。”她解释道,欧美市场对“本地化含量”要求日益严苛,若达不到采购本地原材料的比例,产品可能直接被拒之门外;此外,各国在税收、劳工、环保等法规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红线。这无疑给企业在海外线下选址埋下了极大的试错成本。加之今年4月以来的美国关税政策波动,制造基地外迁成为显而易见的一种选择——技术型产业倾向欧美,生产型产能则加速流向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地。
在东南亚制造基地的选址策略上,也需综合考量多种因素。“靠近原料产地能降低采购成本,靠近供应链集群可提升生产效率,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以及地方招商政策的优劣也在决策范围内。”张宁称。
譬如OPPO在印尼唐格朗(Tangerang,雅加达西部城市)、越南北宁省设立生产基地,一边覆盖东南亚市场并出口全球,同时规避印度对中国手机的关税壁垒。海尔则在泰国春武里府(Chon Buri)建立“智慧工厂”,辐射东盟市场,并利用泰国作为区域内传统汽车制造中心的优势,发展车载电器业务。
可以看出,小到商圈入驻,大到海外生产基地的选择,中国品牌出海的每一步选址决策都紧密围绕品牌基因、产品力以及供应链效率展开,力求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选址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它是后续运营效率的根基。以SHEIN、TEMU(拼多多海外版)等跨境电商巨头为例,其仓储布局长期扎根国内华南地区,原因在于华南地区拥有成熟的跨境生态以及高效的通关速度:货物从华南发货,48小时内即可抵达东南亚区域,一周内便能妥投至欧美消费者手中。
毕竟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下,效率就是品牌生命线,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品牌的口碑。
然而,地缘政治风险与关税壁垒的存在,也在迫使这些巨头加速海外成品仓布局,让供应链更贴近消费市场,以规避潜在风险,确保运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张宁补充道:“不仅是跨境平台,对商家来说,在海外线下布局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地缘政治与政策的不确定性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最大的阻碍。”
以美国市场为例,绝大多数州已对中国关闭大门,目前仅北卡罗来纳、俄亥俄、弗吉尼亚三州开放,这极大限制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选址范围。
04出海选址如何缩短周期、降低风险?一般来说,出海企业计划在海外布局线下门店或建厂时,初期的调研路径呈现多样性,张宁分享了观察到的如下路径:
·自主考察:企业团队亲赴目标市场调研。
·对接当地政府:寻求官方信息与支持。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借助第三方服务商的专业能力与资源网络。
然而,对比前两种模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在提升时效性与加强风险控制、缩短整个选址与落地流程上有显著优势。
缩短流程意味着降低时间成本投入。张宁分享道,在仲量联行的项目案例中,布局线下门店项目的流程相对简单(核心为选址与租赁谈判),落地较快,最快几个月完成;建厂项目则涉及政府审批、土地获取(分私人土地购买或开发区土地出让)、建设等复杂环节,周期较长,通常需1-2年,具体受企业自身决策效率及当地政府流程影响。
通过对话,我们发现仲量联行不仅是简单扮演选址咨询的角色,背靠着丰富的服务经验、全球视野和当地团队等优势,仲量联行将其“中国企业出海(跨境电商行业)一站式服务”贯穿出海的各个阶段,帮助出海企业弥合海外市场的“信息差”、“资源差”、“沟通差”和“运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