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情人多,赚钱更多,起底“佛门CEO”的商业帝国
发布时间:2025-07-28 14:00 浏览量:17
40年前,他还只是个啃窝窝头的穷小子,家徒四壁。
如今,他却是身披 16 万袈纱,手握 18 家公司,豪掷 4.5 亿买地,却坚称月薪 700 元的“佛门CEO”。
他让和尚上春晚、给功夫上网站、把佛门IP玩成全球顶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佛门乔布斯”,如今却被河南新乡警方带走,释永信侵占少林寺财产,并与多名女性有染,还育有私生子。
一个寺庙的方丈,怎么活成了商业教父?
这背后,不止有香火钱的秘密,还有一场关于信仰、权力与资本的豪赌。
他不是天生的和尚。
1965年,安徽颍上,刘应成出生在一个什么都缺的家庭。
家里六个孩子,他排老三,穷得揭不开锅。饭桌上最奢侈的梦想,是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平时就窝窝头、玉米糊糊,偶尔炒点野菜算改善生活。
16岁,他揣着母亲蒸的六个馒头,偷偷扒了趟火车,奔河南嵩山而去。
那时的少林寺,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
破败得像个荒宅,墙是断的,草长半人高,整座寺庙就13个和尚,12个是老头。
他刚一进门,行正方丈看了他一眼,没问太多,拍板收了。
法号:永信——永远信佛。
但进了庙,不是每天打坐念经那么浪漫。早上四点起床,挑水下山;中午种28亩旱地;晚上点煤油灯抄经,蚊子多得像天上掉雨点儿。
最难熬的是饿。
一年四季都在吃腌萝卜和干馍馍,偶尔有人施舍点白面,能乐出眼泪来。
那时候的“永信”,眼里不只有佛,还有未来。
1982年,《少林寺》电影横空出世。
中国第一部功夫大片,一夜之间爆红。
第二天,山门口挤满了人,拜师的、照相的、办假班招生的,全来了。
老和尚一个劲儿地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生怕搅了清修。
只有释永信,站在寺门口,看着人头攒动,心里冒出一句话:
“他们来这儿干嘛?不就想看真功夫、沾点佛气嘛。”
你听听,这是个出家人该说的话吗?
可也正是这句话,预示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来了。
传统佛门看香火,他看人流。
老和尚修来世,他修现实。
一场彻底的“佛门变革”,从这一刻起,悄悄开始了。
1987年,行正方丈临终前把他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
“你得让和尚们有口吃的。”
说白了,庙里快揭不开锅了,账上只剩87块钱,连买香都不够。
怎么办?
释永信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让武僧下山演出。
传统佛教讲清修,他讲创收。
第一批武僧团,穿着发白的僧衣,在郑州公园卖艺,有人扔硬币,也有人扔馒头。
三天后,一个酒店老板看他们“有点意思”,给了500块报酬——在当时,能买两头牛。
他没自己花。
先给寺里的老和尚买了新僧鞋。
别说,这小子是真的聪明,还挺有心眼。
后来,少林武僧团上春晚,去新加坡演出,演出费从500涨到5万、50万……
硬是把“电影里的少林功夫”,拽进了现实。
他,是真把方丈干成了“CEO”。
到了1996年,少林寺的墙还没修完,释永信就给它装上了网线。
彼时,马云还在杭州推销他那个“黄页”;
比世永信大一岁的张朝阳才刚刚融到一笔风投;
搜狐、网易、新浪、腾讯四大门户网站都还没出生。
而释永信已经给少林寺建了网站,名字叫“少林在线”。
不是介绍佛法,不是放庙宇照片。
是放《易筋经》、《洗髓经》、《七十二绝技》!
你说玄不玄?他早就看明白一件事:
“现在的人不是来看佛的,是来看功夫的。”
1998年,他干脆成立“河南少林实业公司”,搞公司化运作,彻底打破庙里“无为而治”的老规矩。
有人骂他是“和尚中的商人”。
但他不在乎,还去北京大学读了MBA。
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开玩笑:“方丈你这要是回去给佛祖讲财报了?”
释永信抬头回一句:“不懂算账,咋养活一庙人?”
这哥们是真信佛,也真会算账。
他的商业帝国,庞大得离谱。
光门票一项,从5块涨到100,一年350万游客。
跟港中旅为了分成闹到法庭,他死磕十年,要回被拖欠的5000万。
他还把少林武僧送出国巡演,在美国开班授徒,三年学费20万人民币;
德国白领周末上个禅修班,800欧元一天;
全球40多个文化中心,三百万洋弟子——谁还敢说他不懂国际化?
2008年,他又上线了“少林欢喜地”淘宝店,主打“佛系消费”:9999元买一套易筋经修炼法,200元开光服务卖爆,方丈同款袈裟标价16万,还真有人买。
连游戏《少林传奇》也交版权费,一上线几千万,影视剧更不用说——《新少林寺》票房他也分红。
iPhone加持“开光”标志,标价万元。还跟联通合作卖号码,“开光手机号”一出就拍出天价。
他还注册了700多个“少林”商标。有人盗用,就起诉。
森马出了一件“少林功夫”的T恤,被他告下架还赔钱。
游戏公司想用“七十二绝技”,得先交钱。
可争议也从未停过。
老和尚们背后骂他:“满脑子都是钱串子。”
他也不怼,掰着手指算给他们听:一日三餐,全寺300人得花2000块;大殿修一次50万;武僧团去非洲赈灾,光机票就10万。这些钱,从哪来?
老和尚哑口无言。
你说他俗气吧,他还真讲理。
你说他讲理吧,他也确实俗。
到了2006年,释永信正式被封为第30代少林寺方丈。
他干的第一件事,是带着武僧团,在英国女王面前表演功夫。
普京都点名要拜访他。
在澳洲,他还计划买下1248公顷土地,建分寺、功夫学校、酒店、高尔夫球场。别人
笑他搞房地产,他说:“佛法要传播,得有空间。”
那一刻,释永信的名气到达巅峰。他不再是那个寺里挑水的少年,而是商业帝国的“佛门CEO”。
商业版图有多大?
媒体披露,释永信控制的公司多达16家,遍及影视、地产、茶叶、医药等行业。
他的公司“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才是真正的钱袋子。
而这个公司,释永信个人持股80%,少林寺只持股10%。
甚至连郑州的地皮,他也出手了。
2022年,一家公司以4.52亿拿下一块地,背后股东穿透一看,是他控制的持有大头。
可一个商业化的宗教帝国,终究是站在刀尖上跳舞。
可树大招风,2015年,风暴来了。
一纸实名举报,点名释永信“私生活混乱、包养女性、育有私生女”。
指控包括双重户口、侵吞寺产、财务黑洞,条条直指佛门底线。
一时间,舆论炸锅。
可惜调查后发现:
所谓“私生女”实为收养弃婴;双重户口已注销;财务确实有问题,但无个人侵占证据。
举报者释延鲁被爆出是因为利益分配纠纷闹翻,动机不纯。
这件事没有把释永信拉下马,反倒让他的声势更上一层楼。
但舆论开始变了味儿。
人民网点名批评:“宗教精神弱化,商业买卖强化。”
一语中的。
释永信则淡定回应:“不商业化,就会被商业化吞没。”
他说得没错,但也不全对。
因为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在问——
当香火钱成了门票收入,当功德箱变成提款机,
当少林寺不再清净如昔,连出家人也得给老板打工,
释永信,到底是高僧,还是操盘手?
7月25日深夜,消息突如其来:释永信被警方带走调查。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靠翻筋斗赚第一桶金的小和尚,
也不只是一个穿着袈裟的富豪CEO。
他是一个被香火、权力与资本反复拉扯的符号。
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宗教商业化的标志性人物——没有之一。
释永信如今戴上的手铐,或许正是这个百亿帝国的必然回响。
——终究,佛,也难敌贪欲;法,也困于算计。